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 “大漠额吉”岳础鲁:埋藏在大漠深处的民族大爱
- 发布日期:2022-08-26 16:42
- 浏览次数: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的东北部,连接着阿拉善左旗、阿拉善高新区、乌海市和巴彦淖尔磴口县等地区,黄河流经其东缘,是中国的八大沙漠之一。从黄河西岸放眼望去,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显得格外静谧、雄浑、神奇,使人油然而生一种向往、仰慕、敬畏之情。沙漠,历来都被世人认为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是荒凉悲怆的代名词,甚至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然而,乌兰布和沙漠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这里有上万亩的梭梭林,这里有百年不死的神树传说,这里有世代生活的牧民,更有汉、蒙、回等各民族同胞之间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感人肺腑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
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科泊尔地区的阿拉善高新区(乌斯太镇)巴音敖包嘎查,住着一位勤劳质朴、心地善良的蒙古族老人,今年虽已77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在自家的羊圈里忙碌着,她的名字叫:岳础鲁。岳础鲁老人是土生土长的科泊尔沙漠腹地蒙古族牧民,她的一生曾养育过14个子女,其中,自己亲生子女9个,收养收留子女5个。为了养育14个孩子,岳础鲁老人历尽艰辛,劫渡万难,倾尽心血,在大漠深处广为人知,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大漠额吉”。
“母亲”这个称谓,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无比崇高、无比神圣的。在汉语词典中,母亲的定义是指“子女对生养自己的女子的称谓”“对给予养育之恩的人或物的敬称”。无论是生母还是养母,只要能够给予一个孩童生存的权利、生命的馈赠,都是我们心中最伟大的“母亲”。岳础鲁就是这样,正是她赋予了5个孩子“第二次生命”,她就是精心呵护14个小生命在大漠深处茁壮成长的最伟大的“母亲”。
1962年,刚刚渡过全国“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的岳础鲁一家,算是勉强能填饱肚子。但远在沙漠腹地的科泊尔仍然面临着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等现实困难,食不果腹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年的冬天,就在岳础鲁的第一个孩子还没有出生前,附近一位牧民带来一个6岁的男孩,小心翼翼地征求着岳础鲁夫妇的意见“这个孩子因为家庭变故的原因,情况比较特殊,确实面临生存和成长的困难,希望你们能帮他一把,你们看要是能行的话,就让孩子留在你家,能吃口热乎的就行”。想想自己马上就要生产,岳础鲁和丈夫清楚地知道,本就困难的家庭,如果再多加一副碗筷,肯定会更加捉襟见肘。看着孩子瘦弱的身体和见了生人怯怯的样子,天寒地冻的,这孩子如果不留下来可怎么办?岳础鲁抚摸着孩子的头,说道:“放心吧,有我们一口饭就有这孩子的一口,我们会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对待他的”。这是岳础鲁收养的第一个孩子,不久后,岳础鲁带着“母亲”的角色生下了她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从此开启了她“大漠额吉”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在以后的日子里,岳础鲁夫妇前前后后又收养了3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因为当时家境实在贫困,在吃喝没有着落的情况下被人送过来的。他们收养的第二、第三个孩子当时都还在襁褓中,正值岳础鲁生下自己的孩子还在哺乳期,她就用母乳同时喂养自己的和收养的两个孩子,两次都一样,拼尽全力保住了这些小生命。岳础鲁夫妇收养的第五个孩子最为危险和艰辛,那是1977年深秋的一天,岳础鲁在放牧时偶然听到有牧民说沙漠里一家的产妇因难产大出血在家中死亡,刚出生的孩子因吃不上母乳而奄奄一息,这家人束手无策准备放弃。这可急坏了岳础鲁,想想自己收养的第三个孩子和这家孩子一样的遭遇,她二话没说,骑上毛驴就去了那户人家,把出生不久的娃娃抱了回来自己抚养。由于当时自己的孩子已经断奶,没有母乳,岳础鲁夫妇就挤驼奶小心地喂养,硬是从危险的边缘把小生命救了回来。提起来这件事,附近的牧民都问她:“你这一辈子啊,尽替别人家抚养孩子了,最后收养的这个孩子才出生7天,养活了还好,要是真有个什么意外,你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岳础鲁微微一笑,说道:“没事,我养过的孩子多,有经验。再说了,要是不把她抱回来,我怕我一辈子都睡不好觉,这可是一条生命啊!”。
在当时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收养这么多孩子要说岳础鲁夫妇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点怨言,那是假的,也是不可能的。岳础鲁的丈夫史尚林,是一个小时候从宁夏回族自治区逃荒过来的汉族小伙子,最终与岳础鲁走在了一起。他淳朴憨厚、善良豁达,十分支持自己的妻子,想到自己也是贫苦人家出身,所以每当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两口子的意见总能达成一致。就这样,夫妇二人克除万难,收养接纳了5个别人家的孩子。在当时那种困难的年月里,为了让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岳础鲁夫妇把驼奶和集体分配的米面留给孩子们吃,他们夫妻俩吃采来的野菜。岳础鲁的二儿子庆格勒巴依尔告诉笔者:“当时为了让我们兄弟姊妹填饱肚子,额吉就去沙漠里打沙米籽和碱柴籽来让我们充饥。成年后,有一次我也学着额吉那样试着去打沙米籽,我一下子明白了额吉当年的辛劳和不易。现在想来,我真的特别特别心疼额吉,她养育我们真是费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在当时,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岳础鲁,那就是收养的孩子中有的出身蒙古族穆斯林家庭,吃饭是要遵从“清真”习俗的。但即使这样,也没有难倒这位伟大的母亲,做每顿饭时她都会根据民族习俗尽量把食材考虑得周全且妥当。为了方便起见,岳础鲁全家人一段时间也遵从了蒙古族穆斯林的饮食习惯。在岳础鲁夫妇的精心呵护下,她们的6男8女总共14个孩子渐渐地长大了,平时放牧回到家中,看着孩子们围着毡房你追我赶、嬉笑打闹,岳础鲁夫妇欣慰地笑了,纵有千般难万般苦瞬间都烟消云散了。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牧民的生活渐渐好起来了,每家每户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改善。就在这时,又有一个难题摆在了岳础鲁夫妇的面前,那就是随着原来被收养孩子原生家庭生活条件的好转,他们打听到自己的孩子在岳础鲁家,还活着,便纷纷来找岳础鲁夫妇商量,想把孩子要回去。这下可难坏了夫妻俩,多少年的骨肉亲情,怎么能够轻易舍得?看着孩子们的亲人企求的目光,岳础鲁夫妇被他们报恩般的万语千言打动了,经过几天几夜的考虑和商量,岳础鲁夫妇最终决定答应他们的请求,让收养的孩子回归原生家庭。那些日子,岳础鲁夫妇和孩子们都吃不好睡不好,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真是难以书写,难以言表。岳础鲁一次次地把哭着喊着的孩子送给家长领走,一次次地背过身子偷偷地抹着眼泪。就这样,从小和蒙古族额吉一起生活的汉族、蒙古族和蒙古族穆斯林等不同民族的5个孩子陆陆续续全都离开了这个家。屈指算来,这些被收养的孩子,在岳础鲁额吉家生活时间最长的有7年多,有的在这个家生活了三四年。一朝分离,怎会不使人牵肠挂肚。
时至今日,岳础鲁额吉的14个子女已全部长大成人,除了一个收养的儿子回到原生家庭后在58岁时因病去世和自己亲生的一个女儿成年后因车祸意外去世外,其余的12个子女全部健在,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和事业。她的子女有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上班的,有在牧区放牧的,有做生意的,有外出打工的,她收养的第一个儿子后来还成了厅局级领导干部。光阴似箭,人生易老。现如今,年逾古稀的岳础鲁老人依然独自居住在科泊尔沙漠腹地,她舍不得离开这个令所有儿女心心相念且留有太多回味的“家”,她也是住在这里等待着自己的儿女“回家”。在她的心目中,曾经养育过的14个孩子不论身处何方,永远都是她自己的孩子。而那些长大成人的儿女们,也无时不刻惦念着这位曾经赋予过自己“第二次生命”的伟大蒙古族额吉,平时一有空就会回牧区看望额吉,给额吉买好吃的,帮额吉干家务活。儿女们非常看重的一个节日就是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天的“母亲节”,每年母亲节这天,他们一般都会相约回到牧区看望自己的额吉,回不来的儿女纷纷打来电话问候,献上对额吉深深的祝福。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流传着“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佳话,说的是草原人民无私收养“国家的孩子”上海孤儿的故事。岳础鲁额吉收养的虽然不是上海孤儿,但她收养的又何尝不是国家的孩子、人民的孩子、大漠的孩子?平凡孕育着伟大,伟大来自于平凡。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岳础鲁额吉用她宽阔的胸怀和坚强的臂膀接纳和挽救了一个个弱小的生命,用她的慈举善为谱写了一曲曲血浓于水的民族赞歌。有记者到她家中采访,岳础鲁老额吉总是不停地忙碌着,不愿意多说什么,谈起往事,老人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也许,把对儿女的养育之恩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把对儿女无私的母爱深深地埋藏在大漠深处,就是这位伟大的“大漠额吉”诠释给世人的最终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