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高新区以新型工业化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 发布日期:2023-04-17 11:28
- 浏览次数:
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动摇,认真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措施,确保了高新区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特别是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转型发展稳定任务以及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高新区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工业经济逆势而上,经济规模突破510亿元,较5年前总量翻番,年均增速保持2位数增长,经济韧性不断增强,对全盟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首位;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40.15%,占全盟总收入的37%,位居全盟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户,较5年前相比增加34户,开工率达93%;对外贸易涉及6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达25.4亿元,同比增长150%。
聚焦项目,精准延链补链强链。高新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发挥资源优势,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完善产业链图谱,推动产业链往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副产消纳精准强链。针对前期盐化工副产品难以消纳问题,先后引进了浩普、犇星、齐晖等一批耗氯、耗碱企业,液氯价格从赔钱倒贴到最高上涨至2000元/吨,液碱价格也已经翻倍,园区内上下游形成了内循环产业链条延伸,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的同时,将过去难以消纳的副产品变废为宝。招商引资延链补链。内蒙古灵圣作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入驻高新区,目前已与园区内20多家企业建立原材料—产品关系,现已成为精细化工产业链条龙头企业之一,并且随着企业主导产品项目的相继扩产投产,将成为草胺膦全球最大供应商。随着园区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调整,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行业实现产值占比分别从5年前的48.04%、22.46%、18.17%调整至目前的22.15%、36.53%、35.96%,盐-煤-精细产业结构逐渐向煤-精细-盐产业转变,已形成具有特色且持续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产业发展格局,一批新材料、新能源企业也相继落地,为高新区引领转型升级、促进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靶向攻关,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高新区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随着国家新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相继出台,传统行业铁合金也随之面临着产业升级、节能环保改造等重大问题,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家环保要求,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要求。阿拉善盟金圳冶炼有限责任4×12500KVA硅铁矿热炉升级改造建设项目,拆除4台旧炉新建1台39990KVA矿热炉,新炉电耗在7900度以下,低于国家电耗标准8050度,同时还将生产余热回收利用,每年能够为园区企业提供16万吨蒸汽,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新兴产业厚积薄发。内蒙古中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昆明理工大学已顺利完成制约中国核工业反应锥使用寿命SA508Gr.4N材料中试项目,且各项指标均符合预期要求,标志着核工业的关键材料钢焊接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中国核工业使用寿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助了一臂之力。随着创新资源、产业政策和创新人才等各要素在园区集聚,园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由上年的20家增加至目前的27家,实现产值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50%;企业发展韧性持续提升,中盐内蒙古化工钠业有限公司荣获2022年度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实现阿拉善盟科技领军零的突破!
抢抓机遇,构筑数字发展新优势。阿拉善高新区以建设智慧园区为抓手,将自身产业、资源、交通等各类优势实现全要素的集聚整合,“落好点、连好线、统好面,构好体,”以数字工厂、数智园区塑造发展新动能。首先,落好点,企业既是我们的服务点,也是数智园区的基本点,在引导企业自身打造智慧工厂的同时,借助智慧园区大数据中心,通过对重点企业、设施设备的布控监测,全面了解实时掌握企业能耗、水耗、排污、产品产量、价格等因素,为服务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科学及时的依据;其二,连好线,链条式分析园区用水、用电、用能等各项线性指标,为园区能源结构调整、水资源指标综合利用、电能交易服务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其三,统好面。高效统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物流运输、招商引资等各业务面,为园区管理实现经济一张图、安全一张图、环保一张图等等,确保企业平稳运行、经济稳中向好;最后,构好体。通过织牢织密智慧监管“一张网”体系,将“智慧”技术渗透到园区建设和运营的每一个细节,加强园区的业务、服务和管理能力,控制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园区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为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伴随着园区5G基站建设、企业“上云上平台”“机器换人”“数字工厂”等举措的全面推进,高新区数字化与产业化的融合正在迸发新活力。
下一步,高新区将继续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在各类政策统筹协调上下功夫,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到实处,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数字技术与工业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形成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