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六大平台 > 社会事业平台

阿拉善高新区社会事务办公室“四持续 一建立”扎实推进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高新区社会事务办公室始终秉承“民生之本,教育为先”的理念,全面夯实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深入实施“名师名校名园”工程,扎实推进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一)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比重,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有力保障。高新区、示范区将教育事业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投入5000余万元,教育资金投入比重逐年增长,已累计投入5.75亿元,2022年,教育事业财政投入达8000万元以上。为大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筹资3.5亿元建成9所高标准现代化学校和场馆,筹资800余万元对各学校操场水暖系统、文化设施等进行全面翻修,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要求补充完善初中和小学教学配套系列设施。其中,2022年投资2亿元建成现代化小学1所、全盟唯一具有0-3岁托育服务资质的公办幼儿园1所,新增学位1600个,托育学位160个,学前教育普惠率达100%,普惠园覆盖率10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78.48%。持续实施不分户籍、城乡、民族享受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免保教费、免教玩具及保教设施费、免基本读物费、免费营养早餐(幼儿园3元/生/天,小学4元/生/天,中学5元/生/天)、免费缴纳校方责任险等“五免三补”政策,学前教育公办园幼儿每年可减免3106元、普惠性民办园幼儿每年可减免3206元,义务教育小学生每年可减免3102元,中学生2654元,同时,义务阶段各学校为学生提供免费午托午休服务,解决产业工人后顾之忧,每年累计投入1000万元以上,三年内惠及学生 10670 人次,2020年起,实施乡村教师补贴政策,年均投入460万余元发放乡村教师补贴,受惠教师450余名。

(二)持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师资后备力量逐步增强。以“名师名校名园”品牌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智汇驼乡 鸿雁归巢”计划补充教师2人,中西部地区“特岗计划”为 4 所学校补充教师6人,“银龄讲学”计划招募高质量优秀教师13人,学科带头人4人,通过事业编、“绿色引才”等多种方式招聘优秀教师百余人,成立名师工作室2个。为强化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通过制定实施《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斯太镇) 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校(园)长任期绩效考核和年薪管理办法》面向全国高薪聘请优秀校(园)长5名。试行《高新区、示范区教育系统全员聘任制实施方案(试行)》,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制度,截至目前,教职工绩效工资总量约为原绩效工资总量的1.8倍,人均普涨2000余元。

(三)持续探索教育发展新思路,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通过多渠道学习调研,着手开展并全面推行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制定《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教育质量提升十项措施》,并建立高新区、示范区教育基金,制定《阿拉善高新区教育发展慈善信托设立方案》,实施《教育发展基金奖励实施细则》,建设教育慈善发展信托管理平台综合信息系统。截至目前,收到参与捐赠的个人及企业73家,收到定向捐赠资金累计1051.21万元,资金将用于引进区内外优秀教师、鼓励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学生多方面发展、设立奖学金等。

(四)持续打造特色党建品牌,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确立“党建+教育”为主题的“书记项目”,设定重要时间节点拟定工作计划,有力有序稳步推进党建品牌建设工作。中小学依托“党建+教学”结对帮扶志愿服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幼儿园深耕“红烛育苗”党建品牌,“四阵三线”党建工作法,坚持儿童为本,立足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深入探索“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育人新路径,不断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各校园积极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搭建家长、学校和教体系统交流的平台,深化家校沟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各学校通过开展“国旗下演讲”“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诵红色诗篇”“看红色影片”“学习党的二十大”“我是党员我帮你”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心中从小根植红色文化、厚植爱国情怀。

(五)建立跨区域教育联盟,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开展“走出去”行动,与康巴什区教体局建立教育合作共建机制,在区域联盟、学校联盟、资源共享、评价共享、督导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合作,并联合共建共享协同教育实训基地,开展教师互聘、名师互派和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等合作。在学校管理、办学水平提升、教师队伍资源优化、教学质量检测等事项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交流合作经验。截至目前,高新区、示范区各学校已与康巴什9所学校分别签订《区域教育教学联盟校(园)协议书》,先后选派高新区各校园长及学习团队10余支,赴康巴什、杭州、深圳等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跟岗学习104人次,高新区教体系统完成2名教育工作者赴康巴什教体局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岗学习,并开展跟岗心得体会交流2次,开展校际交流研讨、校际观摩交流、送教送研、同课异构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帮扶活动68次。

通讯员:李蒙、张思越
信息来源:社会事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