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融媒新闻 > 热点信息

2025年高新区 示范区信息第4期

本 期 要 目


○高新区1—4月出口总额达8.68亿元

○高新区“开源”“节流”同步推进 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高新区成功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1105万元

○内蒙古泰兴泰丰化工有限公司新材料泰兴科创飞地首次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科创飞地拟备案名单

○截至四月末 高新区基本单位名录库中企业法人单位共1806个 环比增长0.44%

○高新区1—5月完成水权交易指标短期交易117.3万立方米

○聚焦五大重点领域 8部门发文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

○北京市出台16条新政促进AI赋能新型工业化


【重点工作】

高新区“开源”“节流”同步推进 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一是聚焦潜力挖掘,加速打造“工业第二水源”。将再生水、集蓄雨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打造“工业第二水源”,先后实施高盐水资源化处置项目、贺兰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巴音敖包苦咸水综合利用工程、乌尔图沟雨洪水收集利用工程等,挖掘非常规水资源900万立方米以上。2024年全年非常规水用量再创新高,达到814万立方米,较上年提升53%,解决了20余家企业用水问题。二是加快技术改造,拧紧工业领域“节水阀”。鼓励企业研发和实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蒸汽冷凝水回收和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改及再生水回用改造,稳步推进工业企业节水工作,2022年以来,19家企业通过节水技术改造累计节水965万立方米,主要实施了中盐化工冷却塔技改等节水项目,2家煤化企业600万吨湿熄焦改干熄焦项目,灵圣作物闭式冷却塔技改、中水回用和MVR结晶装置等项目,泰兴泰丰智能化升级改造节水项目MVR蒸发结晶装置项目等一批节水技改项目。2025年继续实施紫光化工零排放、瑞信化工冷却塔改造和零排放等6个节水技改项目。三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用水权交易持续落地。将园区工业项目落地、建设、用水等情况与水权转让相关工作无缝对接,及早谋划工业项目在水权转让和水指标上的争取、配置、调整和短期交易工作,引导黄河水指标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流转,切实盘活闲置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近年来,累计争取黄河水指标786.85万立方米,解决27家企业水指标紧缺的问题;盘活并交易闲置黄河水指标973万立方米,受益企业53家。四是创新建立“水银行”,助力水资源高效利用。通过市场机制激发节水内生动力,将政府预留水指标、政府收储企业节余水指标全部纳入“水银行”进行统一管理和交易,助力水资源高效利用。2024年陆续开展闲置指标摸底工作,与18家企业达成收储意向,连同政府预留指标形成“水银行”初始账户共459万方水权,其中政府预留账户32万方,收储企业水权账户27万方,活期结(节)余账户管理账户400万方。(乡村振兴办)

高新区开展“直播带策”在线解疑答惑。直播以“政务开放零距离 善作善成暖民心”为主题,组织疾控、社事办、公安等17个部门围绕教育、医疗、企业开办“一件事”等高频事项开展直播宣讲,现场在线互动及答疑2100余条,累计浏览量达5500人次。一是突破信息壁垒,构建“透明化”服务生态。以“政务+直播”的形式,突破信息传递时空壁垒,实现“云端对话”,将服务场景从线下窗口延伸至线上“屏端”,让政企沟通从“单向传递”转向“双向奔赴”,真正实现“群众在哪,服务到哪”的“零距离”服务。二是转变服务模式,激活“参与式”服务模式。运用“实时弹幕抓取+智能语义解析+大数据分析”模式,精准收集群众反馈的高频问题,掌握群众的真实需求,实现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预判”,推进“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化”服务转变。三是推动政策落地,打造“实效化”服务闭环。对直播期间提出的问题咨询、办事申请进行现场研判、分类处理,属于现场可以解答的,及时反馈结果,属于帮办代办范围的,及时提供后台帮办代办服务,形成“直播宣传—数据反馈—精准服务”闭环,实现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提升服务群众效率,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注入“网络新动能”。(政数局)


【工作动态】

高新区成功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1105万元。主要用于三北“六期”蒙宁联防联治乌兰布和沙漠锁边项目,总投资4252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乌兰布和沙漠锁边林带18.5万亩,治理措施为工程固沙+人工种草16.5万亩、封沙育林2万亩,修建小型水利设施70处,修建作业道路20公里。(经济发展局)

内蒙古泰兴泰丰化工有限公司新材料泰兴科创飞地首次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科创飞地拟备案名单。科创飞地作为区域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是由科创欠发达地区在科创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利用当地科创资源筛选创新项目进行孵化,孵化之后导流回本地,实现飞出地资源、政策与飞入地技术、人才的有机融合。(投资促进局)

内蒙古灵圣作物科技有限公司5万千瓦全额自发自用新能源项目建设用地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该项目为自治区首个自发自用新能源项目,总投资1.9292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1.25亿度,可为该公司年产2万吨氯虫苯甲酰胺项目提供绿色电力支撑。

截至四月末,高新区基本单位名录库中企业法人单位共1806个,环比增长0.44%。其中,第一产业企业法人单位81个,占总数的4.5%,环比持平;第二产业企业法人单位432个,占总数的23.9%,环比增长0.47%;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1293个,占总数的71.6%,环比增长0.47%。(经济发展局)

高新区组织企业申报2025年阿拉善盟重点产业发展(工业领域)项目。共组织20家工业企业,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工业节水型企业、产业增产增效、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四个方面,申报项目25个,计划争取专项资金300万元。(党群服务中心、投资促进局)

《G1817乌斯太至银川公路乌斯太至巴音呼都格段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通过技术审查。建设内容:在G1817乌斯太至银川公路和乌斯太至巴音呼都格段全线实施4处互通工程;新建分离立交2处;新建匝道收费站4处;拆除收费站2处,同步建设其他交通配套设施等。项目总投资72000万元,计划于2025年7月开工,2027年6月完工。(乡村振兴办)

高新区2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正有序实施。项目总投资7979.8万元,其中,X756升级改造工程7441.6万元、双乌路至S315连接线项目538.2万元。目前,完成投资2515.27万元。X756升级改造工程路基填筑完成95%,剩余部分计划6月中旬完成;桥梁桩基钢筋笼绑扎全部完成,打桩工作、预制箱梁制作工作正在同步开展。双乌路至S315连接线项目路基开挖、填筑全部完成,砂砾垫层完成50%,剩余砂砾垫层铺筑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示范区能源交通局)

高新区高质效保障企业用地需求。截至目前,通过挂牌出让方式供应7宗土地,均完成“零溢价”成交,保障了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土局)

高新区1—5月完成水权交易指标短期交易117.3万立方米。共解决灵圣作物、中辉生物、新鑫化工等9家企业水权指标不足及无水权指标用水117.3万立方米。(乡村振兴办)

高新区顺利完成2025年第一批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发放工作。2025年,中央财政下达年度草原奖补资金532万元,覆盖两个嘎查,目前,通过“一卡通”发放草原奖补资金264.975万元,惠及172户521人,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分批次支付任务。(乡村振兴办)

高新区7户家庭分别荣获自治区、全盟“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其中,林荫大道消防站梁瑞祥家庭荣获自治区级“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巴音敖包嘎查何玉杰家庭,公安分局史文杰家庭、王宝成家庭,税务局李雨松家庭,第一幼儿园李银萍家庭,第二幼儿园李翔宇家庭分别荣获全盟“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办)

高新区稳步推进职工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工作。截至目前,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5803人次,医保基金支付总额29.29万元。(示范区综合办)

高新区四个项目完成线上备案。其中,内蒙古大中实业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000吨4-氯-3,5-二硝基三氟甲苯技改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内蒙古鸿欣钢材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及钢结构生产厂房建设项目总投资5300万元;内蒙古灵圣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三氯氧磷项目总投资14285.17万元;内蒙古圣氏化学股份有限公司500吨/年三异丙基硅烷、三异丙基氯硅烷搬迁项目总投资3617.1万元。(政数局)

《内蒙古漠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医药级黄腐酸钾及7万吨腐殖酸有机复合肥(土壤改良剂)、5万吨固(液)醋酸钠项目水土保持涉水许可承诺书》获批。项目总投资17500万元,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8.248公顷,估算水土保持工程投资63.55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14.022万元,于2025年5月开工建设,2025年7月建成。(乡村振兴办)


【重点关注】

聚焦五大重点领域 8部门发文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近日,商务部等8部门印发《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聚焦提升农业供应链组织水平、促进制造业供应链智能发展、增强批发业供应链集成能力、优化零售业供应链供给水平、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等五个重点领域,提出十项主要任务,对数智供应链发展作出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部署。《行动计划》明确,到2030年,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数智供应链建设和发展模式,在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基本建立深度嵌入、智慧高效、自主可控的数智供应链体系,培育100家左右全国数智供应链领军企业,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具体举措方面,《行动计划》聚焦5大重点领域,“一业一策”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一是提升农业供应链组织水平,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商,建设数智化商品市场。二是促进制造业供应链智能发展,协同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专项行动。三是增强批发业供应链集成能力,为上下游客户和产业集群提供原料采购、仓储物流、产品营销、供应链金融、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综合服务。四是优化零售业供应链供给水平,支持零售企业采用数智技术整合全渠道信息,加快消费端信息向品牌商、制造商的反馈速度,引导开展“个性定制+柔性生产”,优化商品供给水平。五是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物流与产业、贸易、消费融合发展,推广智能立体仓库、自动导引车、无人配送车等设施设备,支持贸港航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还部署了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的10项主要任务。培育数智供应链领军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推动供应链管理服务业数智化转型,促进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数智供应链对外开放合作,支持与跨境电商、海外仓储物流协同发展。建设数智供应链控制塔,对供应链活动实现实时洞察、运行分析和智能响应。创新数智供应链底层技术,推进数智技术商业化应用。完善技术服务标准体系,推动一批契合产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标准制修订。探索推进供应链数据交易,不断强化企业数据资产属性。保障供应链数据流动安全,避免信息泄露。建立供应链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推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数智化建设。加强数智供应链人才培育,鼓励建立首席供应链官、首席数据官制度。(商务部网站)

北京市出台16条新政促进AI赋能新型工业化。北京市经信局近日印发《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围绕“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推出16条措施支持企业发展,针对打造行业头部大模型、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强智能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真金白银的奖励举措。《行动方案》首先提出要建设高质好用的行业数据集、提高公共数据治理服务能力、支持企业数据参与模型训练,并支持打造行业头部大模型,构建高性能通用智能体。针对具有行业推广性、显著提升制造业效率和优化生产管理的通用智能体,将对其运营服务按调用算力成本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对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的大模型算力成本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在增强仿真验证能力和加强智能安全保障两个方面,《行动方案》提出支持企业建设模型安全靶场,提供主动防御软硬件工具和模型安全解决方案;支持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仿真软件,搭建具有行业通用性的仿真平台。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安全保障平台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对承担国家或北京市重点任务的仿真验证平台给予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支持。此外,《行动方案》还提出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打造具身智能工厂示范标杆。支持企业提升装备的研发设计水平,应用具身智能大模型、5G等技术,部署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等设备,对具有示范推广作用的新装备和符合条件的示范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针对AI电脑、AI手机、AI眼镜、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产品,《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建设中试平台、智能产品柔性生产线,对符合条件的中试平台及柔性产线建设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支持。此外,《行动方案》还提出要培育以自主协议为基础的制造业智能生态,实施企业技术中心AI赋能行动,同时支持培养复合型产业人才、优化人工智能赋能咨询服务、加强模型应用金融服务、组织标杆案例宣传推广,从而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深度融合,拓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应用场景,助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北京日报)

通讯员: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