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融媒新闻 > 热点信息

2025年高新区 示范区信息第8期

本 期 要 目


○截至5月末高新区金融保险业运行平稳

○截至5月末高新区规上服务业企业运行情况

○高新区智能化预审服务 跑出便民利企“加速度”

○6月17日 中盐内蒙古化工以68.0866亿元竞得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地区天然碱采矿权 并取得通辽市自然资源局《成交确认书》

○高新区 示范区S315线K569+903—K667+779段公路养护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获得自治区交通厅批复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

○辽宁在12个重点领域推进“人工智能+”


【重点工作】

高新区智能化预审服务 跑出便民利企“加速度”。一是三级导办+智能设备,构建24小时不打烊服务矩阵。政务服务大厅“三级导办体系”高效运转,智能导办咨询区配备智能导服机器人与专业咨询人员,通过语音交互、触屏操作等方式,精准解答办事流程与材料要求;自助填单区多台智能填单设备搭配现场指导人员,辅助群众高效完成表单填写,目前,累计处理业务2318件/台,占总业务量35.2%,成功分流人工33%;业务预审区专职人员依托先进的AI预审系统,对材料进行专业审核,累计处理业务1238件/台,占总业务量52.2%,分流人工35%。同时,预审机器人和自助填单台实行“7×24小时不打烊”服务,在非工作时间办理事项率分别达28%、18%。二是AI预审+人工复核,双轮驱动筑牢审核质量防线。运用AI预审系统进行材料预审,累计处理预审材料1258件,通过智能化预审成功减少了综窗复审材料980件,自动拦截问题材料278份,将整体容错率从12%降至4.8%,下降幅度达7.2%。建立严格的“人工+AI”双重保障机制,预审人员对AI结果进行二次确认,复杂材料则启动“双人研判”模式,审核准确性与智能化水平实现双提升。三是精准画像+个性服务,服务对象享受“定制化”政务体验。智能化预审服务已惠及广大市场主体和群众,截至目前,累计服务对象1224人次,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63%,企业占比37%。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还推出系列精准服务举措,面向个体工商户,制作办事指南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广泛推送;专设“绿色通道”,安排专员提供咨询和帮办服务。面向企业,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定期开展上门走访,深入了解需求,提供政策解读和审批指导;建立企业专属服务群,实时解答疑问,及时推送惠企政策和审批动态,真正实现政务服务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精准滴灌和高效覆盖。四是流程再造+数据跑路,高频事项审批驶入“快车道”。通过对高频事项流程的全面梳理再造,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和自动流转,并运用智能技术进行预警督办,办事效率显著提升,其中,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新办)办理时间从35分钟压缩至12分钟,压缩率65.7%;综合行业许可证(新办)办理时间从25分钟压缩至9分钟,压缩率64.0%,实现了申请材料自动核验、审批结果智能生成,让企业和群众切实享受到智能化改革红利。五是云端预审+跨域协同,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全域通办”。搭建“云政务”专区,通过“AI导办+人工转接”模式,在群众遇到复杂问题时,系统无缝转人工并同步推送记录,通过该模式完成业务服务2183件,交互量3428次。研发“云综窗”系统,通过“自助云综窗”终端,群众可与全国13个省市区的60余家政务服务中心视频连线,通过“远程受理+异地办结”模式,实现群众“屏对屏”沟通完成事项办理,已处理业务537件。创新“远程云勘验”模式,企业群众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即可接入服务,无需下载额外APP,勘验科室端支持多部门、多人员在线协同会审,提供勘前指导、实时勘验、结果实时反馈,将原本需2—3天的流程压缩至30分钟,目前已完成50家企业的线上勘验,实现高效线上预审办结。(政数局)


【工作动态】

6月17日 中盐内蒙古化工以68.0866亿元竞得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地区天然碱采矿权 并取得通辽市自然资源局《成交确认书》。勘探区域天然碱资源量高达20.77亿吨,探明石盐资源量13.74亿吨。此次出让年限为30年,出让的28.85平方公里区域内天然碱矿物量14.47亿吨,是国内目前已查明资源储量中规模最大的碱矿。(本刊)

高新区 示范区S315线K569+903—K667+779段公路养护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获得自治区交通厅批复。工程路线起于S315线K569+903,止于K667+779,总投资1.16亿元,实施里程97.876公里,建设内容为利用原有路基,对部分路基边坡、路肩填土不足路段进行回填;对全线纵横向裂缝、网状裂缝、局部拱胀、坑槽、龟裂等路面病害进行修复养护等,将于6月末开展招投标工作。(示范区能源交通局)

高新区1家企业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称号。企业的获评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服务支撑能力,为中小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企业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助力构建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搭建产业集群智慧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信息化平台,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与项目落地园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党群服务中心、金融投资公司、投资促进局)

高新区7个项目获批2025年自治区(第一批)重点发展专项资金1152.63万元全部精准到位。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绿色制造、节能技改等,其中,涉及工业绿色化改造项目5个:中盐吉兰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电石厂40.5兆瓦电石炉升级改造项目、内蒙古庆华集团庆华煤化有限责任公司2×55孔5.5米捣固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技术改造项目、中盐内蒙古化工钠业有限公司氢气回收综合利用项目、中盐吉兰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电石厂密闭循环水冷却塔干湿联合节水技改项目、内蒙古中高化工有限公司中水回用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内蒙古泰兴泰丰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促进局)

截至6月高新区 示范区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148家 环比增长3.5%。其中,规上工业企业79家,环比增长2.6%;批发零售业7家,环比持平;住宿餐饮业企业3家,环比持平;建筑业企业4家,环比增长100%;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企业12家,环比持平;其他有5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法人单位43家,环比增长4.88%。(经济发展局)

高新区新增2户规上工业企业。阿拉善盟晖信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蒙能瀚海能源有限公司申报规模企业材料顺利通过国家统计局审批认定,两家企业均为新能源领域企业。截至5月末,两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达到2000万元以上。(经济发展局)

高新区(乌斯太镇)道路建设及附属配套工程完成立项。项目总投资2400万元,新建内容分二期建设,一期建设东安路400米及附属配套工程;二期建设规划三街2000米及附属配套工程,建设年限为2025年6月—2026年12月。(城乡建设局、政数局)

高新区稳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工作。全盟率先完成《阿拉善左旗乌斯太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自治区审查备案工作;积极谋划启动乌斯太镇、巴彦木仁苏木国土空间规划评估、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调整及国土空间修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总体规划评估、修编及年度城市体检(2025—2030年)等工作;已完成阿日善500千伏变电站等8个盟级重点项目的选址预审及用地审批手续;完成内蒙古中高化工有限公司等27个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核实验收,核缴内蒙古犇星化学有限公司年产49万吨精细化学品建设等28个项目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272.3972万元;编制《高新区、示范区建设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联合审定”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并配合修改完善《阿拉善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优化2023年高新区管委会“用地清单制”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为“用地清单制”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示范区国土局)

高新区全力做好清扫保洁 持续优化人居环境。采用“人工+机械”协同模式,持续开展“洗城行动”。截至目前,每日出动环卫工人226余人次,调配对接车辆4辆、生活垃圾拉运车6辆、收集车4辆,吸尘车、洗扫车5辆,洒水车2辆,日均作业道路里程超190公里,机械化清扫率达80%以上,聚焦主次干道、人行道、绿化带等区域进行“全天候、不间断、无缝隙”作业,形成“冲洗—清扫—保洁”闭环作业流程,确保道路见本色、无积尘、无垃圾,实现全域卫生整洁无死角。(市政和金融服务中心)

高新区3个风电项目接网工程水土保持设施通过自主验收。分别是阿拉善盟15MW分散式风电项目配套35千伏接网工程、天巽新能源有限公司1.5万千瓦分散式风电项目配套35千伏接网工程、国龙阿拉善高新园区15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配套35千伏接网工程。(乡村振兴办)


【重点关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完善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制度,更好帮助信用主体高效便捷重塑信用。针对信用修复难点堵点问题,《实施方案》提出十项重点任务。一是统一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明确“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公示各类公共信用信息。二是完善失信信息分类标准,将失信信息分为“轻微、一般、严重”三类,并明确相应公示期限。三是明确信用修复申请渠道,“信用中国”网站接受各类需信用主体主动提出的信用修复申请,各地政务服务大厅设置线下服务窗口。四是简化信用修复申请材料,鼓励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本部门信息系统直接获取证明材料。五是压实信用修复办理责任,按照“谁认定、谁修复”原则开展修复工作。六是明确信用修复办理期限,一般应当自收到信用修复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反馈修复结果。七是同步更新信用修复结果,依法依规解除相应失信惩戒措施。八是健全异议申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异议申诉。九是协同推动破产重整、破产和解企业高效修复信用,保障企业正常经营和后续发展。十是规范征信机构使用信用信息行为,强化征信业务全流程数据质量管控,提升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实施方案》强调,各有关部门要做好信用修复相关制度规定立改废释工作,按照“信用中国”网站数据标准建设完善本部门信息系统,定期核实信用修复结果准确性。要加强对信用修复工作的统筹协调,按照“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在受理办理、更新反馈、异议处理等工作中强化部门协同,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力度,不断提升信用修复工作质效。(新华网)

辽宁在12个重点领域推进“人工智能+”。为全面促进辽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辽宁省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近年来,全国智能算力大幅增长,通用大模型、具身智能等领域不断创新突破,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人工智能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业与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当前,辽宁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地区,其他城市相关产业多数集中在场景应用方面。依托辽宁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实施方案》提出辽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五方面21条工作措施。《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底,全省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基本形成,实现5000P以上算力规模;攻克关键技术100项以上;培育规模以上企业300家以上,培育5家以上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8个主导产业集群;力争培育5个以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垂直行业大模型;创建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打造100个以上可复制推广的标杆应用场景,发布200个以上融合示范案例。聚焦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优化算力支撑底座、加强算网协同规划、夯实数据要素基础、推动大模型加速发展4项措施。重点提出引导沈阳、大连、辽西等地区算力中心集约化建设,打造数据标注基地,建设一批行业数据集,支撑数据要素流通与价值释放,鼓励通用大模型发展,推动重点领域内垂直大模型技术发展等。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方面,辽宁提出赋能产业发展、赋能公共服务、赋能商旅消费、赋能社会治理、赋能全域全行业等5项措施,分别围绕制造、农业、科技、教育、医疗、交通、消费、文旅、政务、城市、环保、安全共12个重点领域,由各行业主管厅局牵头本领域“人工智能+”赋能工作,并出台具体行动方案。在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方面,辽宁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推动产业链“建强补延”、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培优育强经营主体等4项措施。提出围绕全省22个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加快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沈阳、大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各地市围绕优势产业加快开展人工智能赋能行动等。同时,围绕构建优质产业生态,《实施方案》提出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优化政策服务支持、创新投资融资模式、加强典型示范引领、强化安全赋能监管等5项措施。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优化审批服务,加强项目规划、立项、用地、用能、环境等要素保障,充分利用好国家和省级各类政策资金,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征集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人民网)

通讯员: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