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新区 示范区信息第11期
- 发布日期:2025-07-16 15:38
- 浏览次数:
本 期 要 目
○高新区异地事项跨域办 跑出便民惠企新速度
○内蒙古庆华集团有限公司、阿拉善盟沪蒙能源实业有限公司、内蒙古灵圣作物科技有限公司3家民营企业成功登榜“2025年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榜单”
○内蒙古圣氏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连续法高效合成高纯氨基甘油新工艺及装置的产业化应用”案例成功入选202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名单
○高新区金融投资公司供应链贸易业务营收突破十亿
○《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黄河流域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办法(试行)》印发
○甘肃出台20条措施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人才发展
【重点工作】
高新区异地事项跨域办 跑出便民惠企新速度。一是精准服务,织密“全区通办”服务网。依托内蒙古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对“全区通办”事项进行精准认领、严格审核、及时发布与合理配置,不断完善事项标准及流程,确保与自治区动态更新要求同步。目前,高新区“全区通办”事项共135项,涵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门诊费用报销、房屋交易合同网签备案查询等事项,已累计办理该业务233件。二是区域协作,拓宽“跨省通办”覆盖面。高新区已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内蒙古乌海市、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等多地签署政务服务“异地事项跨域办”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覆盖63个异地政务服务中心,可办理“跨省通办”事项100项,已累计办理“跨省通办”业务2177件。三是流程优化,提升“盟域通办”便利度。全面梳理、整合与优化政务服务事项,形成涵盖企业开办、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的256项“盟域通办”事项清单。在企业开办领域,将营业执照办理、税务登记等多个关联事项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通办事项;在民生保障方面,涵盖医保参保登记、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等高频事项。上半年,累计办理业务1362件。(政数局)
【工作动态】
内蒙古庆华集团有限公司、阿拉善盟沪蒙能源实业有限公司、内蒙古灵圣作物科技有限公司3家民营企业成功登榜“2025年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其中,庆华集团以营业收入182.2亿元位列榜单第十四位;沪蒙能源以营业收入51.71亿元位列榜单第五十三位;灵圣作物以营业收入44.59亿元位列榜单第六十二位。同时,3家民营企业还登榜“2025内蒙古制造业民营企业50强榜单”。(经济发展局)
内蒙古圣氏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连续法高效合成高纯氨基甘油新工艺及装置的产业化应用”案例成功入选202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名单。该案例依托企业建成的1800吨/年氨基甘油连续化生产装置,通过自主研发的多级釜式连续流水解、塔式连续氨解及连续粗蒸、精馏的技术组合,实现了氨基甘油生产系统的全流程连续化、自动化运行,极大地提高氨基甘油生产本质安全性,有效降低人员接触有毒物料的风险。同时,通过二蒸蒸汽的回收利用,显著降低系统能耗,每年可节约285吨标准煤。(党群服务中心、平安建设办)
高新区金融投资公司供应链贸易业务营收突破十亿。公司供应链贸易业务聚焦煤炭及精细化工产品两大核心领域,依托园区完整的产业链资源及稳定的上下游渠道网络,创新构建“国企平台+民企活力”的合作模式,通过与重点民营企业共建大宗商品贸易平台,整合各自优势,形成独特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上半年累计完成煤炭交易量33.65万吨,化工产品交易量10.63万吨,实现大幅度增长。(金融投资公司)
高新区成功获得国家工业领域设备更新项目资金841万元。用于支持企业设备迭代升级,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帮助企业缓解设备更新的资金压力,让企业全力投入新技术、新设备,为企业抢占市场竞争先机奠定坚实基础。(经济发展局)
高新区与福州市长乐区达成政务服务“异地事项跨域办”战略合作。双方围绕社保、医保、不动产等事项,建立“云端窗口远程办、异地收件快递办、专员对接帮代办”的服务模式,打破地域限制,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再“多地跑”“折返跑”。截至目前,高新区已与12个省区市63家政务服务中心建立网上协作关系,可办理“跨省通办”事项100项,已累计办理“跨省通办”业务2177件。(党群服务中心、政数局)
高新区2024—2025调度年黄河水用水量1739.45万立方米。占黄河用水指标的62.4%(高新区黄河用水指标为2787.2万立方米),全部用于工业企业生产,较2023—2024调度年减少260.63万立方米,同比降低13.0%,主要原因为企业减产、节水改造等。此外,本调度年高新区共引用生态补水506.18万立方米(不占用黄河用水指标)。(乡村振兴办)
高新区上半年总用水量1459.84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1243.31万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84.96万立方米,城镇生态环境用水131.57万立方米。(乡村振兴办)
乌兰布和示范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民生福祉再升级。聚焦垃圾清运、户厕改造、污水处理等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累计出动人员700余人次,清运垃圾150余车550多吨;接续户厕改造30户,实现覆盖率72%;通过为污水处理站添加菌剂、增加曝气等措施,累计处理污水2500吨;计划投资50万元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水源地规范化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巴彦木仁苏木)
高新区前七月发放各类民生资金72.5287万元。其中,发放城镇低保资金15.4936万元、农牧区低保资金29.9736万元、特困供养资金5.8688元、特困护理金3.0983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85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925万元、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0.285万元、高龄津贴7.2万元、生活不能自理经济困难老年人护理补贴1.44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金1.3944万元。(示范区疾控局)
高新区上半年收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304.21万元。覆盖新建、改建、扩建项目29个,资金入库率达100%。(城乡建设局)
《阿日善(阿电入乌)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通过技术审查。项目总投资66528万元,建设规模为新建阿日善500千伏变电站工程、金湖500千伏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及阿日善—金湖双回500千伏线路工程。方案预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44.3公顷,估算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181.61万元,计划于2025年11月开工,2026年10月完工。(乡村振兴办)
《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5万吨/年钾碱装置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通过批复。项目总投资50000万元,建设规模为新建15万吨/年氢氧化钾,副产10万吨/年液氯、2万吨/年31%高纯盐酸、0.2万吨/年次氯酸钠及配套设施。该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4.63公顷,估算水土保持总投资46.93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7.868万元。(乡村振兴办)
【重点关注】
《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黄河流域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办法》以深入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效率。《办法》落实黄河保护法有关要求,从适用对象、审批监管、指导监督、水行政执法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其适用于黄委发放取水许可证的用水单位及指导监督黄河流域各省(区)实施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明确黄委把强制性用水定额作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的重要依据,发挥强制性用水定额对规划编制的导向作用,引导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布局和规模优化调整。同时规定,黄委所属管理机构加强对黄委发放取水许可证的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单位节水监管,依法行使流域水行政监督管理职责,指导、监督黄河流域各省(区)落实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加大用水单位执行强制性用水定额执法力度,加强执法能力建设。黄河流域强制性用水定额是国家标准在流域层面的重要实践,是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2024年8月印发的《水利部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在黄河流域实行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黄委和沿黄河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落实黄河保护法要求,制订黄河流域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实施办法”。黄委积极落实相关要求,组织起草《办法》,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黄河流域9省(区)水利厅意见。下一步,黄委将开展黄河流域实行强制性用水定额管理宣贯,提升实施能力,保障《办法》不折不扣落实。(黄河网)
甘肃出台20条措施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人才发展。《若干措施》包括4个方面20条具体措施,紧紧围绕民营企业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突出政策集成创新,聚焦教育科技人才联动,紧盯人才发展需要,通过在发展壮大人才队伍上帮引帮留帮培训,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上出钱出力出政策,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支持民营企业人才创新创业。在完善政策增强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吸引力方面,《若干措施》明确“带编入企”引进高层次人才,定期征集民营企业人才需求和意向引才高校名单,赴省外高校开展“组团式”引才。指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采取个人兼职、团队攻关、平台共建、省外研发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对民营企业新引进的战略科技人才、“卡脖子”关键技术人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按照相应标准给予补助。同时,打破地域、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刚性约束,创新人才服务模式,促进校企人才合理流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给予项目人员为期3年的生活补贴。在加强培养提高民营企业人才供给适配度方面,明确通过省拔尖领军人才培养项目、陇原青年英才培养项目给予经费支持、津贴、补助等,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倾斜支持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高校与民营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实验实训平台,共同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立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摸排掌握民营企业产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同时,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引导民营企业与职业院校通过开设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等方式开展校企合作,支持民营企业申报建设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根据民营企业人才类型和行业特点,分类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帮助拓展战略视野、更新经营理念、提升创新能力。在健全机制提升民营企业产才融合协同性方面,省级人才项目每年立项数量单列15%左右,支持民营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创新研究、技术攻关、团队建设,每个项目给予经费支持。支持民营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共建企业创新联合体、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共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吸引集聚产业创新人才。支持民营企业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协同创新基地等柔性引才平台,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基地,并给予经费补贴。试行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促进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在倾力服务优化民营企业人才成长软环境方面,开辟民营企业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可参加特殊人才职称评价。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鼓励民营企业人才参加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为获奖选手晋升相应职业技能等级。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定期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国情研修等活动,加大对民营企业优秀人才的通报表扬力度。落实联系服务措施,扩大“陇原人才服务卡”制度保障覆盖面,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