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融媒新闻 > 热点信息

2025年高新区 示范区信息第19期

本 期 要 目


○高新区8月份产业分布情况

○高新区前7月金融保险业运行平稳

○高新区多管齐下拓宽帮扶就业“服务网”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魏阔名校长工作室揭牌仪式在高新区第一中学举行

○高新区新能源重卡快充站开工

○阿拉善滨河金沙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国能信控互联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

○内蒙古出台新规激发用能企业绿电消费潜力

○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主要指标】

高新区8月份产业分布情况。基本单位名录库中企业法人单位1873个,环比增长1.41%。(经济发展局)

高新区前7月金融保险业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91亿元,同比减少3.16亿元,下降3.95%;各项贷款余额106.9亿元,同比增加36.52亿元,增长51.88%,其中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和新能源行业贷款余额52.64亿元。保险业金融机构保费收入5406.68万元,同比增长35.11%;赔付支出2001.04万元,同比增长1.24%。(经济发展局)

高新区前7月规上服务业企业运行情况。规上服务业企业12家,同比增加1家。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6407万元,同比减少7889万元,下降17.8%;应交增值税473万元,同比减少84万元,下降15.1%;平均用工人数1279人,同比增加8人,增长0.6%。(经济发展局)


【重点工作】

高新区多管齐下拓宽帮扶就业“服务网”。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就业桥梁。鼓励企业“走出去”招才引才,畅通毕业生与企业双向交流渠道,先后24家企业赴宁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包头师范学院等高校,举办招聘会和合作座谈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013个,达成就业意向956人。二是优化就业服务,畅通供需循环。立足专业特点和岗位需要,多形式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招聘会设立“职引未来”高校毕业生政策宣讲专区,通过“手册发放+现场答疑”形式,系统解读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政策。与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签署政校合作协议,组织幸源新材料、泰兴泰丰与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签订“订单班”协议,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将岗位技能标准融入教学体系,整体提升高校毕业生技能“硬核”。三是落实补贴政策,激励就业热情。确保各项就业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今年组织10家企业到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政策宣讲3期,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施“1131”实名服务,为企业86名高校毕业生发放见习、人才储备和社保补贴71.29万元,有效激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积极性,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坚实资金保障。(示范区综合办)


【工作动态】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魏阔名校长工作室揭牌仪式在高新区第一中学举行。是高新区首家自治区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是自治区层面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骨干教育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工作室将采取理论学习、跟岗实践、课题攻关、课例研讨、课程构建、数字赋能等多元行动路径推进各项工作。(党群服务中心、社会事务办)

高新区新能源重卡快充站开工。由金融投资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亿星供应链公司投资建设新能源重卡充电站,依托“高效补能保障+精准选址布局+定制化服务方案”三大核心优势,站点可高效为物流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绿色货运补能解决方案,构筑西北货运补能标杆网络。(金融投资公司)

阿拉善滨河金沙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国能信控互联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项目规划建设规模达2GW的风光新能源项目,并配套建设相应的储能设施。目前,设计单位已完成项目方案(初稿)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于9月末完成编制工作,土地排查等关键前期筹备工作同步启动,为项目后续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滨河金沙公司)

截至8月末高新区纳入一套表统计调查的企业法人单位数量保持平稳。共148家,与上月数量持平,占全盟一套表调查单位总数的27.16%。(经济发展局)

高新区12345便民热线打造“惠企利民”总客服。截至8月末,转派工单2113件,已办结2034件,及时响应率100%,按期办结率96.5%,解决率85.4%,回访满意率86.3%。(政数局)

高新区1—8月总用水量2064.18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1724.44万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123.29万立方米;城镇生态环境用水216.45万立方米。(乡村振兴办)

高新区开展打击矿产资源盗采专项执法行动。截至目前,已立案查处7起案件,其中,非法占地案件6起、擅自开采矿产资源石料案件1起。(党群服务中心、综合行政执法局)

高新区 示范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709亩。其中,乌斯太镇种植9亩西红柿温棚;巴彦木仁苏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700亩,由于受市场环境影响部分经济作物较上年大幅减种,同比减少2044.5亩。(经济发展局)

高新区三个项目完成线上备案。分别为内蒙古晨宏力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自用化学品库改造项目、内蒙古璐安运输有限公司智能化工供应链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内蒙古金友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项目。(政数局)

内蒙古庆华集团乌斯太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获得取水许可证。该公司年产20万吨甲醇项目取水工程通过盟水务局核验并核发取水许可证,核定项目新取水量79.04万m3/a,其中,生产取水量78.85万m3/a,生活取水量0.19万m3/a;核定项目产品新水量甲醇3.614m3/t。(乡村振兴办)

内蒙古融创实验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000吨丙炔醇和联产8000吨1,4-丁炔二醇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通过自主验收。项目总投资21753万元,于2025年3月开工建设,2025年7月建成试生产。水土保持方案确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4.67公顷,水土保持工程投资38.95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7.94万元。(乡村振兴办)


【重点关注】

内蒙古出台新规激发用能企业绿电消费潜力。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电力强制与自愿消费相结合机制的通知》。《通知》以创新绿电消费机制为引领,引导高载能产业与绿电消费深度融合,推动我区产业结构由‘高载能、高排放、低水平’向‘高能效、高绿电、低排放’转变,为全国绿电消费机制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通知》包含夯实绿电消费核算基础制度、强化可再生能源电力强制消费机制、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自愿消费机制等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夯实绿电消费核算基础制度包括明确绿电消费核算范围、避免绿电消费重复计算、提升绿电绿证交易规模;强化可再生能源电力强制消费机制包含严格新上项目绿电消费要求、提升存量企业绿电强制消费比例、推动新能源与产业融合发展;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自愿消费机制包含拓展绿电自愿消费实践通道、培育绿电自愿消费应用场景、开展自治区绿电消费认证;保障措施包含加强动态监督管理、加强绿电消费激励引导、加强绿电应用服务。此次我区进一步优化可再生能源电力强制与自愿消费相结合机制,主要有3方面创新亮点:一是强制与自愿结合,对“两高”企业、数据中心等实施强制绿电消费比例要求,并鼓励国企、龙头企业等自愿提升绿电使用,配套激励措施,形成“强制保底、自愿提标”新路径。二是认定与认证协同,以绿证为唯一凭证,区分“证电合一”与“证电分离”两种情形,建立统一核算制度,搭建认证平台,引入第三方服务,增强公信力和溯源性。三是国际与国内互认,将绿电消费纳入ESG体系,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数据国际认可度,以高标准绿电赋能出口产品低碳竞争力。(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 年)》,推动轻工业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工作方案》提出 2025—2026 年,重点行业规模稳中有升,企业经营效益基本稳定,新增长点快速发展,引领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的总体目标,并部署了五方面重点任务。一是着力优化供给。开展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行动、重点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加力品牌培育和宣传推广。二是助力扩大消费。落实好现有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促进扩大传统消费,围绕健康、养老、育幼、家居、文旅等消费热点打造新增长引擎。拓展人工智能在轻工领域应用,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搭建供需对接交流平台,激发消费潜力。三是保持国际竞争优势。支持龙头企业加速品牌全球化建设,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模式,不断强化企业商品出口公共服务,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布局。四是优化产业生态。培育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产业转移对接活动等途径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五是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轻工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做好《工作方案》的宣贯工作,加快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通过强供给、促消费、稳出口、优生态、增动能等系列举措稳住轻工业基本盘,巩固拓展轻工业优势地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光明网)

山东开展10项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近日,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9部门联合印发《“技兴齐鲁 乐业山东”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实施方案》,将在2025—2027年,以“技兴齐鲁 乐业山东”为主题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3年内,全省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以上。《实施方案》围绕行动目标,部署开展新质生产力技能提升、乡村振兴技能提升、现代服务业技能提升、养老家政技能提升、青年群体技能提升等10项培训行动,提出强化培训资源培育、技能评价规范、培训就业联动等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系统规划未来三年山东省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路径。《实施方案》明确,开展新质生产力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和技能强企培训行动。鼓励引导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组织实施订单、定岗、定向的项目制培训。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训力度,每年开展数字类培训2万人次以上。培育技能生态链链主企业,打造以企业为主体,院校、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产业、创新、人才、政策衔接融通的技能人才培养生态体系。针对就业重点群体,组织受经济环境变化冲击较大的企业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转岗转业等培训。实施“求学圆梦行动”,每年补贴不少于1万名一线职工(含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针对青年群体,开展送技能进校园系列活动,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根据职业规划、求职意向自主参加技能培训,每年开展培训5万人次以上。根据《实施方案》,山东省将每年面向农业农村一线人员开展培训2万人次以上。开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智慧农场数字化营销等新产业新业态带头人培训,每年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5000人次。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每年培训10万人次以上。针对新业态新职业领域,每年开展培训1万人次以上。聚焦首发经济、数智消费等新型消费增长点领域,组织“山东手造”传统工艺制作与非遗保护传承培训、鲁菜师傅、电商、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民宿管家等业态模式融合发展类培训,每年开展培训1万人次。(大众日报)

通讯员:
信息来源: